宜蘭驚傳大白鯊一屍十五命-----原來鯊魚是卵胎生嗎?
這兩天在宜蘭南方澳漁港,漁民以延繩釣方式意外地混獲一尾體長超過4公尺的大白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並在魚市場剖腹時發現懷有14隻幼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在接受新聞採訪時表示,這一尾母大白鯊正揭示了大白鯊的卵胎生殖模式。在新聞之後,你對大白鯊有幾分認識呢?
圖為傳奇大白鯊「深藍」@JuanSharks/@OceanRamsey/Juan Oliphant/oneoceandiving.com via REUTERS |
咦?鯊魚不是魚嗎?魚不都是卵生的嗎?
在分類上,魚類可依骨骼的性質分為硬骨魚類以及軟骨魚類兩大類。大部分我們所熟知的魚是屬於硬骨魚類,不過新聞主角「鯊魚」與一些魟魚和銀鮫科則屬於後者。軟骨魚,顧名思義其支撐身體的骨骼都是由未完全鈣化的軟骨組成,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解剖學上的構造與硬骨魚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以鯊魚為代表:
l 牙齒:
鯊魚的牙齒並非固著在上、下顎骨,而是一排排的嵌在牙齦上,終其一生都會不斷地更新替換,更替方式像是輸送帶一般,內側的新牙向外移動以頂替舊牙,有些鯊魚一生替換掉的牙齒甚至高達3萬多顆。
l 鰓裂:
鯊魚具有5到7對鰓裂,由於不如硬骨魚的鰓蓋有肌肉結構能主動將水打入鰓內,因此鯊魚需要不斷的游泳以使海水進入口中通過鰓,才能進行氣體交換,最後海水再經由鰓裂排出。
l 體表:
硬骨魚的體表由扁片狀的鱗片,似屋瓦一樣的層層排列覆蓋;而鯊魚的體表則是由極細微的尖刺狀盾鱗(placoid scales)所組成,摸起來有砂紙一般的粗糙觸感。盾鱗的形狀及排列影響流體動力,也因此造就不同鯊魚的游泳效率。
l 浮力器官:
硬骨魚大多具有泳鰾,透過控制泳鰾中空氣的含量,可以達到調整浮力來進行升降;然而軟骨魚不具有泳鰾構造,相對地,牠們擁有脂肪量極高的肝臟為其提供在水中的浮力。
鯊魚可行卵生、胎生、卵胎生等有性生殖方式來繁衍下一代,更驚人的是,鯊魚甚至還可以無性生殖!
一般而言,鯊魚等軟骨魚被認為是較為古老、演化上也較為低等的魚類,也或許因為如此,鯊魚具有非常多樣的繁殖策略。有別於多數的硬骨魚,鯊魚都是行體內受(授)精,公鯊的腹鰭後方具有一對相當於哺乳動物陰莖的交接器(claspers),交配時插入交接器將輸送精子進入雌鯊體內,而不同種的鯊魚則利用不同的繁衍方式來生育下一代:
l 有性生殖
² 卵生:
據統計約有30%的鯊魚以此方式繁衍子代,包括大部分的貓鯊、虎鯊和豹紋鯊。母鯊會產下卵鞘(egg case),鞘殼可保護胚胎而成長所需之養分由卵黃囊提供。由於鯊魚卵鞘的造型十分特殊,多為長型袋狀且四端常有角狀的突起構造,因此還有mermaids' purse(美人魚的錢包)這樣的美稱。其中,虎鯊的卵鞘尤為特殊,為獨特的螺旋狀構造。
² 卵胎生:
卵胎生是絕大多數鯊魚的生殖模式,卵在子宮中成熟後,幼鯊繼續於母體子宮內發育後才產出。與胎生最大的不同在於胎兒的營養來源仍為卵黃囊,並不會形成胎盤著床於子宮。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便屬1996年於臺灣臺東捕獲的雌鯨鯊,在其體內同時發現的300條幼鯊與卵殼,終於確認鯨鯊為卵胎生。
² 胎生:
為數不多的鯊魚,例如雙髻鯊科與真鯊科的大青鯊和公牛鯊,產下的胚胎在初始的卵黃囊用盡後,會轉變成卵黃囊胎盤(yolk-sac placenta),功能類似哺乳動物的胎盤,繼續提供幼鯊營養直到成熟產出。
l 無性生殖(孤雌生殖):
2007年科學家首次在窄頭雙髻鯊身上發現,缺乏公鯊交配的環境下,母鯊竟然也能透過單性生殖(孤雌生殖)繁衍出下一代,可謂virgin birth(處女生子)。這種現象的產生原因目前還不確定,但也有可能透漏著某些鯊魚品種的瀕危狀況與日益顯著的繁殖壓力,然而,無性生殖所衍生的基因多樣性下降,也同樣會對其族群延續帶來隱憂。有趣的是,2017年昆士蘭湯斯維爾的大堡礁水族館裡,一隻名叫Leonie的豹紋鯊,曾經歷過有性生殖(卵胎生)卻又轉換為孤雌生殖並生下三隻鯊寶寶,是世界上首隻被發現由有性生殖轉換為無性生殖的鯊魚。
上圖即為Leonie本鯊,影片截圖來自昆士蘭旅遊及活動推廣局 |
由於存在諸多變因,促使豹紋鯊Leonie轉變為孤雌生殖的決定因素,目前暫時還沒有定論。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鯊魚名譽主任伯吉斯(George H. Burgess)受訪時便這麼說道:「鯊魚總是會為我們帶來驚喜(Sharks never cease to amaze us)。」
你知道嗎?大白鯊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喔?
話題拉回這次新聞主角,大白鯊,是最大的掠食性鯊魚,體型較大的母鯊在成年時體長可達6公尺、體重逾2噸。大白鯊以卵胎生方式繁殖,每胎可產下6至20尾幼鯊,剛出生的幼鯊就有1.2至1.5公尺長。
由於許多小說與電影作品以大白鯊噬人為主題,加上大白鯊在統計上確實也是最常攻擊人類導致傷亡的鯊魚,因此一般人對大白鯊的印象都是可怕的「噬人鯊」。其實,大白鯊並不以人類為掠食的目標,因為人類的骨頭與肌肉的比例對牠們而言「不好啃也不好吃」。
大白鯊多是以魚類或是海豹、海獅等海洋哺乳類動物為食,有時候也會獵食一些海鳥,死去的鯨魚屍體更常常是重要的食物來源。目前的研究認為遭到大白鯊或是其他鯊魚襲擊的人類,有可能是因為在水底下被誤視為其他獵物(例如海獅)所致。根據統計,全球每年遭受鯊魚(大白鯊、公牛鯊、大青鯊等)襲擊致死的案例約為5起,然而估計每年因人類漁業致死的鯊魚卻高達上億尾,這樣看來,人類才是最可怕的頂級掠食者啊。
對於專門捕獲鯊魚的漁業而言,減少甚至避免鯊魚飲食文化或許有用,然而台灣的現況就如同此次的大白鯊新聞,鯊魚時常是遠洋鮪延繩釣的犧牲品。以此為契機引起民眾關注的同時,也希望鯊魚保育的情況能有所改善。或許,大型鯊魚的混獲罕例還是莫可奈何地遺憾,但未來延繩釣之鉤線若能獲得適切的改良,進一步提高鯊魚罹鉤時的逃脫率,降低小型鯊魚混獲的可能性。
同場加映軼聞:
@JuanSharks/@OceanRamsey/Juan
Oliphant/oneoceandiving.com via REUTERS
|
就在今年初,一群潛水客就在夏威夷歐胡島海域發現正在大啖抹香鯨屍體的傳奇大白鯊「深藍Deepblue」。「深藍」的體長超過6公尺、體重大於2.5噸,年紀推估大於五十歲了,據信為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大白鯊,過去因探索頻道的一支紀錄片shark week而聲名大噪。在發現的隔天「深藍」甚至還與潛水客們共遊了整整一天,也因此留下了珍貴的影像紀錄。
資料來源:
Chapman DD, Shivji MS, Louis E, Sommer
J, Fletcher H, Prodöhl PA. Virgin birth in a hammerhead shark. Biol Lett.
2007;3(4):425-7. Published online 2007 May 22. doi: 10.1098/rsbl.2007.0189
Dudgeon CL, Coulton L, Bone R, Ovenden
JR, Thomas S. Switch from sexual to parthenogenetic reproduction in a zebra
shark. Sci Rep. 2017;7:40537. Published online 2017 Jan 16. doi:
10.1038/srep40537
Joung, Shoou-Jeng; et al. (July 1996).
"The whale shark, Rhincodon typus, is a livebearer: 300 embryos found in
one 'megamamma' supreme". Environ. Biol. Fish. 46 (3): 219–223.
doi:10.1007/BF00004997
留言
張貼留言